大型重機式辦南迴改隧道通行說明會
首度遞出橄欖枝
民眾出門在外,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安全又快速的道路通行,平安抵達目的地是唯一宗旨。而南迴公路自日治時期以來便是台灣東部對外聯繫的命脈之一,但是由於路段曲折,開放道路危機四伏,數十年下來也導致各種意外頻傳。為了改善道路使用環境,交通部自2011年起開始實行南迴公路改善計畫,將蜿蜒山路改以筆直高架道路替代,尤其以安朔至草埔段的封閉式道路最為安全,經過截彎取直的路段也為用路人省下不少時間。不過隨著南迴改通車,摩托車族群卻沒因此享有相同的待遇,公路總局以「摩托車長時間於隧道通行會對身心產生不良影響」等原因為由,限制摩托車行駛改善路段,迫使民眾必須在舊有道路上行駛。
筆直明亮的道路將機車等需要受到保護的族群拒於門外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摩托車族群不僅要承受落石的風險,更要與大型貨車共用道路增加風險,甚至設立區間測速以不合邏輯之限速徒增用路人駕駛時間。此舉不僅百害而無一利,更是對於摩托車路權的一大傷害。公路總局的各種言論在民眾眼裡甚是牽強,尤其以「長隧道對於機車有負面影響」的說詞最為誇張。
騎士受到長時間隧道騎乘而導致身心受創,這點目前並無數據得到驗證。綜觀國外總長三公里以上的隧道,機車得以正常行駛讓該理論更加令人存疑。因此在民間團體長期與政府機關溝通下,由現任交通部長林佳龍指示核辦摩托車試行長隧道,同時搜集數據做為分析用,未來將用於其他長隧道行駛摩托車之佐證,此舉將是摩托車路權向前邁進的一大步。
用現有道路說話
雖然國內沒有摩托車行駛長隧道的案例,但我們可以依照國外的使用狀況來觀察。以離台灣最近的日本為例,日本第一長的山手隧道總長為18.2公里,比台灣最長的雪山隧道還要多了將近6公里,但日本依舊開放摩托車行駛,長年下來並無產生不良影響的案例發生。而日本政府也針對長隧道設置特殊設備,用以減輕長隧道內的負面影響。例如在入口以及易壅塞路段設置水霧降溫系統,並且每隔100公尺設置緊急通話系統及攝影機。
為了讓用路人可以平安抵達花蓮的蘇花改遲遲不開放機車行駛,讓「安全回家的路」要有附帶條件
同時在地下通風站裝設電動除塵器及低濃度脫硝設備,讓有害物質的濃度能夠大幅下降,減少對用路人的影響。同時在隧道內明訂駕駛人使用規範,除了基本限速外,安全距離以及駕駛行為的規範,都是確保駕駛能夠大幅降低隧道發生意外的機率。日本採用的道路政策,相較於台灣來說對於摩托車族群是非常友善的。
台灣隧道多為筆直路段在行駛能力方面要求遠比傳統山路來得低
同樣在以新加坡的加冷-巴耶利峇高速公路為例,全長長達12公里的隧道中有光纖熱及空器探測器,每50公尺便設置一組更是世界之最,隨時為隧道內的空氣品質把關,並且計畫於2022年加裝水霧系統以加強隧道內溫度管控。以上兩國的實例都非常適合給台灣政府機關當作參考依據。同樣地,兩國在一開始也沒有針對特定車種進行限制,僅有在政府機關方面採用軟硬體同步升級的政策來確保用路人的生命安全。如此成熟的道路規劃,尤其以新加坡位於東南亞,高溫的悶熱天氣,更加符合台灣嚴苛的檢測標準。
更多詳細資訊都在 MotorWorld 418期
網頁商店:https://tinyurl.com/26yvmzfe
全台各大書局、網路書店同步販售
訂閱專線:02-27036108#230
劃撥帳號:07818424
劃撥戶名:摩托車雜誌社
劃撥金額: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