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1明明在進彎時都已經追到對手了可是在出彎擺正後又被拉開距離的原因?

2.現今體積輕巧又有強大馬力的大型摩托車究竟有何進化發展之處?

 

明明在進彎時都已經追到對手了可是在出彎擺正後又被拉開距離的原因?

相信本雜誌的讀者們在跟朋友們一道進行休旅騎乘時,一旦進入山路林道路段,就算沒有相互競爭的意思,但至少也希望彼此保持一定的間距,不要被同伴遠遠拉開距離。只要不是勉強自己硬擠出不必要的危險操控,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在過程中享受到騎乘操控之樂,同時又能給自己帶來自我提升的成就感。只不過大家必須要建立一個觀念,那就是在進彎時可以追上前車,而在出彎擺正時距離又會被拉開的現象是完全正常的。如果不了解這一點,恐怕大家會一不小心就踏入危險騎乘的紅線區而不自覺。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前後車間距離的是取決於前後兩車彼此相對速度的不同而或短或長。舉例來說,以時速60公里保持5公尺距離騎乘的前後兩台摩托車,當前車準備進入彎道前開始減速,後車由於尚未開始煞車減速,所以兩車間距當然會縮短。不過由於後車馬上開始進入煞車減速的過程,因此兩車之間的間距會縮短2公尺並進入彎道。當前車領先出彎並且開始擺正提速後,此時兩車之間的間距又會開始拉大。接著後車出彎並開始加速後,如果兩車之間的間距又回到5公尺的距離,我們就可以說這兩台車是以同樣水準過彎。這樣的分析聽起來很合理吧?不過如果是騎乘者當事人,恐怕就不是這麼認為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賽場上,即使前後兩台車之間維持完全同樣步調且只有一秒的差異,以時速200公里計算,等於是每秒可以跑到60公尺的距離,這樣的速度造就了兩車之間的間距。當前車來到彎道後速度降低到時速100公里時,前後兩車的間距就只剩一半。然而當前車過完彎道再度將速度提升到時速200公里後,兩車之間的距離就又慢慢拉開,如果彼此還是相距60公尺的話,那就證明兩車的步調完全相同。但是從緊追在後的車手角度來看,在操作煞車後努力縮短與前車之間的距離,卻發現好不容易縮短的間距又被拉大。不明究理的人可能還會以為是前車的性能比自己的好,比賽完後還會向車廠或工程師抱怨,希望可以再提升自己摩托車的性能哩。

或許該說這是一場致命的迷思吧,有很多發生在彎道的撞車意外其起因都是因為攻彎時後續摩托車在出彎擺正時發生Highside滑出之故。這絕對不是單純的意外而已。當然啦,後續車手如果在擺正時確實掌握迴旋加速時機的話,確實可縮短間距,但如果發現車間距離已經明顯縮短時,切記一定要提高警覺,因為自己的速度已經比前車還要快了。

 

現今體積精瘦又有強大馬力的大型摩托車究竟有哪些技術進化發展?

我認為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引擎內部的燃燒方式以及結構設計。以前的設計概念是以儘量吸入最大量的混合油氣為目標,儘量最大化汽缸表面積,如此一來燃燒室的就會呈現跟屋頂一樣的形狀。此外氣閥也必須同時大口徑化,如此也使得來自吸排氣兩側的夾角角度非常大。如果是DOHC的話會使凸輪軸位置往前後方向分離。後來經過技術的發展,將燃燒室表面積縮小反而能提高燃燒效率,如此一來吸排氣閥進入燃燒室的角度就不需那麼大,這種結構性的改變是讓引擎的體積可以朝小型化發展的關鍵。再加上以攻彎性能為第一優先的超級運動車,在設計考量方面除了車身的左右寬幅外,車身的精瘦化向來是各家車廠進化的重點。在攻彎性能方面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當車身在回旋加速時,為了提升後輪的回旋力與加速性能,必須強化懸吊系統對應沉降的牽引效用,因此加長搖臂的結構成為目前的主流設計。

更進一步說明,當驅動力作用於驅動鏈條時,搖臂必須對路面產生往下方沉壓的作用,因此搖臂軸心設定於較高的位置,而驅動鏈條則設置在擦過搖臂上方的位置。但是如果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因懸吊系統下沉關係會弱化原先的配置關係。之所以必須將搖臂長度僅可能延伸,就是為了儘量不使攻彎效果受到速度影響。但大家也知道如果輪矩不縮短的話,將會鈍化摩托車的旋回性能。所以最佳規格就很清楚了,也就是短輪矩搭配長搖臂的組合。前提是必須縮短引擎的前後長度。因此從曲柄軸到離合器→變速器→傳動大齒輪的方向,以及在減速過程中傳導動力方向等等,以往都是一條橫向直線的結構,但最新款的設計則像是W字型一樣採用上下位置交錯傳遞的形式來縮短傳動結構的前後長度。以總長度來說,幾乎減少了2/3的長度。現今新式引擎可以達到如此小型化,傳動結構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至於性能方面,從原本的化油器發展為電子燃料噴射系統算是最明顯的進化成績。另外像是集合型排氣管或者排氣系統等引擎周邊系統也多有創新,並以電腦程式化管理噴射系統,從引擎點火時機的管理開始,所有燃燒條件皆可透過電腦調整至最佳狀態。由於程式控制範圍亦涵蓋溫度及氣壓,對引擎性能輸出的提升有顯著效果外,無論引擎轉速轉速為何,騎乘者皆可輕易搾出強大扭力。

還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摩擦耗損。簡單來說就是從活塞的上下運動到各軸的回轉運動等等,為了使所有引擎內部相關運動不產生耗損,現今最新式的引擎設計非常注重機件間隙與熱膨脹後的形狀變化控制。可能大家覺得微小的耗損似乎微不足道,但其實微小的耗損卻在性能輸出時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力。

 

相關文章連結:

摩托車綜合諮詢室3

摩托車綜合諮詢室

高手過招 摩托車用的ABS系統是否應該安裝比較好?

 

根本健 高手過招 摩托車 綜合諮詢室 引擎 機油 知識